辽博,放大招,一个不容错过的展览
发布时间:2018/8/21 来源: 作者:
一个不容错过的展览
最近一年中,北京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纷纷放出大招,亮出馆藏精品。你看,辽宁省博物馆也满血赶来,参加团战。
从昨天开始,那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将在辽博展出。
除了绘画,书法馆中欧阳询、张旭、赵孟頫、鲜于枢...等人的作品和丝绣馆的缂丝作品也将一一露面(后附清单)。
今天,我们分享几件绘画作品,看看这个展览的分量有多足。
唐代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 46 x 180 厘米
在唐代,人物画极其盛行,周昉即是处于盛、中唐时期最著名的人物画家。
由他绘制的《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它还体现了当时仕女画的流行风格,这种风格极大影响了唐末乃至以后各朝代的仕女画和佛教艺术,这一点,从明代唐寅和仇英的仕女画中就可以领略得到。
《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 6 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场景。人物层次分明,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仕女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
我们如今看到的《簪花仕女图》是近两米的长卷,但它最初应该是一幅屏风画。1972 年,为了更好地保存此画,博物馆人员在对其进行重新装裱时,发现此画是拼接而成,比较明确的是左边第二个比例较小的仕女为后嵌入,白鹤与左侧小狗也是剪裁而来,它们原本或许在屏风的边角,最后被统一装裱在了长卷上。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的绢本绘画,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如此难得的作品,在战争年代却险些流入日本——
1924 年,溥仪出宫。但在此前,他用 1 年的时间整理了 1000 余件皇室收藏的经典书画作品以“恩赐”的名义赏给了溥杰和溥佳,并让二人利用每日下学出宫的机会,用黄绫包袱把书画带出,《簪花仕女图》就在其中。
起初,这些作品存放在醇王府内,1925 至 1934 年,在日本人协助下,这批书画先后被运抵天津静园和长春“小白楼”。小白楼是一幢二层日式钢筋水泥楼,它是日本人特意为溥仪修建的保存图书及古玩字画的库房,当时的藏品总数约为 1300 件。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两天后,溥仪乘飞机企图逃往日本时,被苏联俘获,他携带的书画和珠宝也遭到查扣,几经辗转,《簪花仕女图》最终留在了辽博。
五代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绢本设色 50 x 320 厘米
董源,这个名字对有些人来说有点陌生,但他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北宋范宽、元代黄公望、清代“四僧”...都是宗其法者,明代董其昌更是将他尊为南派山水画的鼻祖。
近处的树林与远山
斑驳的林间树影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的是江南夏季的山水景色,峰峦层层远去,河面碧波荡漾,远处草木朦胧,水气若蒸,近处岸坡错落,绿树成荫。
近景树木的处理是董源最为关注的,杂木与竹林互为穿插,郁郁葱葱。远景慢慢展开,层次分明,拉大了画面的空间感。林间坡岸上碎影斑驳,甚至让人感受到了晴午阳光泻落的情形。
画中的沙滩和山坡、近山和远山的画法并不相同,近树和远树、灌木和芦苇的画法也各有不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像是一首视觉的“交响曲”。
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
《瑞鹤图》 绢本设色 51 x 138.2 厘米
公元 1112 年的元宵节前,汴梁城举办了 5 天 5 夜的盛大灯会,热闹非凡。
正月十六清晨,街上的彩灯还未摘掉,刚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个喜讯——汴城的上空云气飘浮,一群仙鹤飞绕于宣和殿上空,争鸣和应,不肯离去。
在古代,祥云与仙禽都是吉祥和瑞的代表。徽宗得此消息,甚是喜悦,于是欣然提笔,把这带有象征意义的奇景用半写生的方式描绘下来,旁边还以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录了创作此画的来龙去脉。
《瑞鹤图》局部
在辽博展出的所有作品中,这位最有权势的艺术男子完成的《瑞鹤图》无人不知。不过,曾有幸一睹其真容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并不清楚宋徽宗留下的宣和殿上空的那一片天空青如几许,当然,我也不清楚...
明代仇英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有三个知名版本,除去宋代张择端的版本外,还有仇英版和清代院体版。
一幅是明代仇英( 1509 - 1552 )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有三个知名版本,除去仇英版,还有宋代张择端的版本和清代院体版。但最有趣的,当属仇英的版本,他不仅画出了明代苏州城的繁荣景象,也将市井百态进行了生动刻画。
仇英大致遵循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物布局,但他描绘的是明代中期的苏州景象以及江南民众的生活,整幅画共有两千多人——市民、商人、农夫、艺人各种身份,并且每个人物的动作、服饰都不雷同,实属不易。
《清明上河图》局部
当把这近 10 米的画卷放大,细看其中的每个人、商铺及场景,一种“仇英式”的幽默感跃然纸上: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属于下面这个部分——休息中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发呆的桥上人...形形色色的描绘,生动至极。
清代石涛
古木垂荫图
《古木垂荫图》 纸本水墨 175 x 50.7 厘米
作为“四僧”之一的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和革新者,又有自己的艺术理论。
《古木垂荫图》描绘的是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这里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挺拔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生命力十足。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宋摹)
绢本设色 27.1×572.8cm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当时多为人物画的背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仍以人物为主,但对山水的描绘已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这幅画的原作已遗失,本次展出的宋人的摹本足以再现山水画起始点的模样。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和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被尊为我国的“画祖”。
洛神赋图 局部
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独立,至宋元,高峰频现。以此看来,辽博的大招算是对山水画的一次粗略梳理。
宋代 刘松年
秋窗读书图
南宋 刘松年《秋窗读书图》
绢本设色 纵26cm 横2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刘松年(生卒年未详),南宋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间为画院学生,至绍熙时升为待诏。他的作品,有的近似赵伯驹的青绿画风,有的“淡墨轻岚”,表现江南的山色。他的绘画深受李唐的影响。
《秋窗读书图》局部
《秋窗读书图》画面表现的是读书的场景。水畔树石掩映之下,书斋门窗敞开,主人在窗前展卷沉思,一书童在门外侍立。景色清幽,主人儒雅,童子恭敬,各尽其态。房屋、院落、树木、篱笆墙,都是精工细写,一丝不苟,将秋天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一片湖光水色之外,更有远景的山石隐现。这件作品笔墨工致严谨,气格宁静雅逸,具有一种宫廷的富贵气息,是刘松年细腻、典雅画风的杰出代表。
宋代 张激
白莲社图
宋 张激 白莲社图
34.9cmx848.8cm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激(约公元11世纪-12世纪初),字投子,号投子同叟,生卒年不详。艺术活动约在北宋哲宗、徽宗时期,晚于李公麟。工人物、佛道、山水,画法受李公麟影响。传世作品有《白莲社图》。
白莲社图 局部
图中人物白描并揉进铁线描,刚健流畅如行云流水,形象栩栩如生;山石皴染,浓淡相适,深谷幽径,奇石嶙峋;树干多粗笔,枝叶用尖笔“鹰爪法”,显得苍劲挺秀,生机蓬勃。画面上共有31人,分成了几人一组,每个人物的姿态各异,使画面波澜壮阔而又不显凌乱。
白莲社图 局部
《白莲社图》的最右端,是白莲社社主慧远法师,他站在虎溪桥旁,迎接远道而来的老友陆修静,两人握手言欢,热情洋溢;在一片巨石环抱中,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在讲经,底下的高僧听得津津有味,在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在竺道生左旁,有一人搔头晃脑,一脸愁容;看此人的穿着打扮,应为童奴。画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的却是论经者所述内容的深奥。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辽代 佚名
山弈候约图
辽人 山弈候约图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06.5厘米,横:5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画面绘有峰峦峭拔,杉松茂密,厅堂深锁。岭坪上两人对弈。山门外曲廊相通。一长者策杖前行,尾随二童,一负葫芦,一负琴囊,为赴约入山而来,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
山弈候约图 局部
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山弈候约图》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确实可靠的。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辽代 佚名
竹雀双兔图
辽代 佚名《竹雀双兔图》
绢本设色 纵114.3厘米 横56厘米
现藏辽宁博物馆
《竹雀双兔图》中心画有双勾竹一丛,枝叶茂密,三只麻雀分踞其间。竹下画有三丛野草,左为蒲公英,中为地黄,右为白头翁,还有许多野花小草,点缀着大地。双兔伏在草地上,神态逼真。
《竹雀双兔图》局部
此幅作品带有民间绘画的那种纯朴自然的情趣,虽在辽墓中发现,但没有直接反映契丹民族的社会生活,也没表现东北的地方景色。画中的翠竹,也非在此地区所有。这说明了契丹族上层社会接受中原汉族艺术的影响,也表明当时南北文化的密切联系。
金代 杨微
二骏图
金 杨微《二骏图卷》
纵25.2厘米 横81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
杨微历史人物(公元12世纪),高唐(今属山东)人。传世作品有《二骏图》卷。
《二骏图》卷描绘女真族人驯马手套马之惊心动魄场面。画中一奚官裘皮秋装乘骑奔驰,两匹正在奔腾的淡赭墨色马肥壮野逸,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大有追风抹电之势,令人惊奋。该画用笔严谨工整,沉着豪放,线条遒劲,勾勒灵活,运笔流畅,人物和马之神态表情刻画细腻,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生活之特点和勇悍、粗犷之个性。
《二骏图卷》局部
明代黄旸题诗赞曰:
“雄姿腾踏双飞黄,走如抹电风沙扬。权奈自是渥洼种,奔逐恍若神龙骧。前驹野性未易制,胡儿直把长缨系。且驱且挽力无穷,落日平沙浩无际。乃知调习良可驯,伯乐一顾价无伦。毛品虽为天厩亚,神骏能空冀北群。人间此马难重致,杨微妙笔传真意。……”
图左自署款:“大定甲辰高唐杨微画”。从署款推定,此图作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拖尾有明初人应光雯、黄寿、黄旸三人七言诗题跋,一九八三年詹宏羲先生将其捐赠给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元代 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
元代 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像,但也有写实之作,只是传世较少,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作之一。
《红衣西域僧图》局部
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根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
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以铁线描勾勒,用笔凝重;设色浓丽,以赭石、土黄、石绿与大红袈裟形成鲜明对比;构图采用由左向右的开合形式,引人联想。此图作于作者五十一岁时,是高度表现了其艺术创造力的一幅杰作。
元代 王蒙
太白山图
元 王蒙《太白山图》
纸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3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出生于画坛世家的王蒙,生活于元末明初,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他的外祖父是元初画坛领袖赵孟頫。
王蒙起初只做过刑部理问这种审查官司案件的小官,40岁左右辞官,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在此时期,他和黄公望、倪瓒等人常有来往,创作了不少好画。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在那里住了好些日子,画了一卷《太白山图》,送给天童寺住持方丈,以作纪念。
《太白山图》局部
图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林及周围的景物。苍松丹槲,枝繁叶茂,溪流拱桥,曲径通幽,寺宇宏伟,林荫夹径。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山峦起伏,湖水如镜。全图笔法尖细,以朱砂及花青点染。个别杂树施重墨,别创一格。图首有小字篆书“太白山图”。
明代 沈周
盆菊幽赏图
明 沈周 盆菊幽赏图卷
纸本设色 23.4×8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沈周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盆菊幽赏图卷 局部
《盆菊幽赏图》被认为是沈周中年“细沈”画风的佳作。画家在作品左下角的题诗:
“盆菊几时开,须凭造化催。调元人在座,对景酒盈杯。渗水劳僮灌,含英遣客猜。西风肃霜信,先觉有香来。长洲沈周次韵并图。”
此画清初归朱之赤、安岐遞藏,乾隆时入内府,有乾隆御笔题签。
盆菊幽赏图卷 局部
此图为对角构图,卷首一侧,杂树中设一草亭,四周以曲栏隔成庭院,院里墙边有盛开的菊花若干盆。亭内三人对饮,饮酒赏菊,意态优闲,一僮持壶侍立,布势疏朗,景物宜人,一派秋高气爽的意境。隔水茂树数株,景致简朴。沈周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此作画法谨细,笔墨精工,属沈氏中年细笔画风。
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在此画中对三位文人和一个书僮的处理。三位文人显然是赏菊的主人公,与画家精心描绘的茅亭、树木、盆菊相比而言,画中人物用笔不多,但却以概括的形体点出了文人活动的主题。这也算是较少作人物画的沈周对这个画科的一次能力展示。
最后,鉴于精品实在太多,附上清单一份:
绘画部分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图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宋代 赵佶 瑞鹤图
宋代 张激 白莲社图
宋代 刘松年 秋窗读书图
辽代 佚名 山弈候约图
辽代 佚名 竹雀双兔图
金代 杨微 二骏图
元代 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
元代 李士行 竹石图
元代 王蒙 太白山图
明代 戴进 达摩至惠能六代祖师图
明代 沈周 盆菊幽赏图
明代 唐寅 悟阳子养性图
明代 文徵明 兰亭雅集图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图
明代 吕纪 狮头鹅图
明代 陈淳 萱茂栀香图
明代 文伯仁 松风高士图
明代 董其昌 峰峦浑厚图
明代 陈继儒 云山幽趣图
明代 蓝瑛 溪桥柱杖图
明代 陈洪绶 斗草图
清代 王时敏 南山积翠图
清代 王鉴 远山岗峦图
清代 王翬 仿古四季山水图
清代 王原祁 西岭云霞图
清代 石涛 谷木垂荫图
清代 龚贤 一道飞泉图
清代 郑燮 幽兰图
清代 赵之谦 牡丹图
清代 吴昌硕 牡丹图
书法部分
商代 牛胛骨卜辞大版
东晋 楷书曹娥诔辞
唐代 欧阳询行书仲尼梦奠帖
唐代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唐代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宋代 兰亭集序拓本
宋代 玄秘塔碑拓本
宋代 欧阳修行书自书诗文稿
宋代 赵佶草书千字文
宋代 赵构章草书洛神赋
宋代 赵慎章草书后赤壁赋
元代 赵孟頫行书心经
元代 鲜于枢行书王安石诗
明代 乙瑛碑拓本
明代 王居士砖塔铭拓本
明代 沈周行书千人石夜游诗
明代 祝允明草书杜甫诗
明代 文徵明行书自书诗
明代 唐寅行书吴门避暑诗
明代 董其昌楷书
清代 始平公造像记拓本
清代 石鼓文拓本
清代 峄山碑拓本
清代 王铎临唐太宗贴帖
清代 傅山草书龙王社鼓师
清代 查士标临米芾帖
清代金农隶书高轩清福联